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220506/10775479.html

下源水库管理所领导和职工在灌区羊子冲地段清理淤积泥沙。

(本文图片均由下源水库管理所提供)

下源水库管理所领导和职工在灌区石门山抢险。

陈仕球肖霄刘向社

碧波荡漾,白鹭翻飞,暖阳下,新邵县下源水库湖光山色,风景如画。

11月13日,新邵县下源水库管理所全体干部职工在县水利局组织下,开展公益绿色环保行动。当天,他们沿水库谭家河两岸捡拾、坐船打捞水域里的生活垃圾,到水库周边村发放环保宣传资料……

“我们将持续开展公益绿色环保活动,不断提升村民‘爱护水库、保护母亲湖’的绿色环保意识,实现库区山美水绿,打造生态秀丽河湖。”县水利局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下源水库管理所以所长何爱新为首的一班人,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内强管理,外树形象,艰苦创业,实干兴所,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树立标杆意识

党员干部先干一步

下源水库是新邵最大的中型水库,承担着龙溪铺、巨口铺、新田铺等5个乡镇的5.5万亩农田灌溉任务,是新邵建成最早、灌溉面积最广的重点灌区,是11.3万灌区群众农业生产生活的根本命脉。随着库区职能的不断完善,下源水库又成为龙溪铺等乡镇数万人口的安全饮用水源。水库管理所下设大坝、十字路、郎古山、高家坳水库、白云铺、红领巾水库等7个基层管理站。

水库管理所现有在职干部职工39人,其中财政全额拨款人员仅22人,其余17人为差额拨款,此外,还有自收自支人员13人,这些人的基本工资及福利待遇,全靠所里解决。由于种种原因,管理所历年欠账较多,曾经运转十分艰难。

年,何爱新上任下源水库管理所所长。在县水利局党组的领导下,何爱新率领管理所全体干部职工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永进无止”的光荣传统,以强化管理所内部管理、促进单位发展为主线,在历届管理所班子工作基础上继续实现单位良性发展、持续发展的大好局面。

管理所现有正式党员13人,预备党员1人,支委成员5人。党建引领,凝心聚力,该所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六个履职”实践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支部建设和班子队伍建设,管理所支部及全体党员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团结互助,共渡难关,有事勤商量,干活齐上阵。如今,该所全体党员和班子成员人人是一面旗帜,人人是冲锋队员,发挥了标杆和模范作用。

今年57岁的副所长李正模,是一个有近二十年糖尿病史的“老病号”,近年来,他因糖尿病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每天要注射三次胰岛素。虽是这样的身体条件,但所里每次集体出工李正模都不缺岗,尽力为大家做好煮饭、送水等后勤服务工作。

感人的事迹还有很多:快到退休年龄的支委委员、工会主席唐松林,一直未脱离工作一线,每次清淤扫障,他都选择任务最重的地段;支部副书记彭志红、支部委员李全喜的50岁生日,都是在抢修工地上过的。

不仅是工作方面先干一步,管理所党员领导干部在勤俭节约、恪守清廉方面也堪为表率。他们将节约精神发扬到极致:曾经在最艰难的时候,班子成员去县城开会都坐班车,外出出差住宿一律严控50元每晚的标准。“大家这样过紧日子,不是抠门,也不完全是因为所里经济困难,而是要带头守好廉洁底线,同时当好普通职工的表率。”何爱新说。

由于时代发展变迁,农田灌溉基本上收不到水费,而管理所管辖的主干渠的维修、清淤扫障和险情处理等,每年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然而,管理所党支部从维护灌区稳定的政治高度出发,主动履职为灌区老百姓服务,至今主干渠没有损失1米,5.5万亩农田全部应灌尽灌,没有丢失一寸“阵地”,为新邵河西五乡镇的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下源水库管理所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走在前、作表率”的时代内涵。

发扬“泥人”精神

清淤扫障保障灌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长期以来,水利人的工作性质与农民在某些方面高度相似,他们要野外作业,他们要日晒雨淋,他们要与泥土打交道。

农田灌溉始终是水库最重要的职能。如果说水库是“胃”,那么逶迤连绵的主干渠、支渠就是“大肠”和“小肠”,只有“肠胃”都好,才算是“肌体”健康。

为了让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效保障灌溉,管理所每个人负责一段3公里左右的渠道,明确专人负责渠道的止漏、清障、阻水等工作,确保农田灌溉以外,不丢掉一寸灌溉渠。

下源水库主干渠总长达53.4公里,主要分布在荆棘丛生、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这些渠道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建设标准低,老化严重,垮塌是经常性的事情。长期以来,渠道渗漏特别是垮塌严重,一直是下源水库管理所的一块“心病”。特别是下暴雨的时候,渠道垮塌现象接二连三,经常同时出现多处垮塌,如不及时抢修,洪水就有可能冲垮民房和农田,后果不堪设想。同时,每年3—4月在灌溉季节来临前,对渠道开展清淤扫障,也是管理所的常态化工作。

无论是清淤扫障,还是抢修渠道,面临的都是十分艰苦的工作环境,都是一身汗一身泥。多年来,管理所干部职工始终发扬“泥人精神”,为节约资金,不雇佣民工,一切事情都自己动手,他们战斗在山林丛莽间,滚爬在泥浆污水中。

由于暴雨冲刷,山坡高处的碎石泥土以及动物粪便滚落到水渠里,还有水渠两旁的枯枝败叶也飘落到水渠,拌和沤烂在一起,最深处达近一米,气味格外难闻。而且由于水渠多在山腰盘旋,公路无法通达,淤泥的挖掘和清运无法采用机械化作业,全靠肩扛手提。为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中餐只能在工地解决。职工们要不在附近老百姓家里搭伙,要不在空旷处搞“野炊”。

年5月,灌区白云铺境内一段多米的渠道沉陷堵塞,正值防汛主汛期,工程时间紧迫,任务重,强度大,再加上该段落地处半山腰,进材料到现场很困难,无法使用机械,大家肩挑手扛,用斗车一斗一斗将材料拉到工地,清淤、装膜、安钢筋……为了赶工期,职工们在所领导的带领下,日夜奋战。结果,正常情况下需1个月时间的修复任务,只用了20天就全部完成,赶在了农田大规模灌溉之前顺利通水。位于灌区下游新田铺镇,近20余公里的渠道杂草丛生,灌溉用水时常不足,当地群众意见颇大。为了解决新田铺镇的农田灌溉问题,管理所全员上阵,用时近半个月,将该段渠道全部清淤扫障,并将塌陷的渠道重新维修,安排专人负责管理。

年10月的一天,正值灌溉季节,下源水库调水灌溉农田时,由于操作人员不小心拉断了水库闸门拉杆的钢丝绳,导致闸门无法关上,水流不断向下游涌去。为避免水资源浪费,有过多次下水经验的党支部书记、副所长罗中亮二话不说,立即穿好防护服潜入5米深的水中,重新换好钢丝绳。女职工刘云贵抬钢筋时将肩膀磨破了,怕老公责怪,在单位半个多月没回家,直到伤好了才回去;职工钟科技每天搅拌水泥,双脚被泡烂,可他一直没下火线;57岁的老同志江石忠因一点工作失误,而自责得嚎啕大哭……

正是凭着这种“泥人精神”,下源水库灌区维护工程项目节资率在40%以上,每年为管理所节约支出数十万元。他们不分男女老少,不畏严寒酷暑,无怨无悔地战斗在渠道维修养护、险情处置排除的“第一线”。

践行“大家庭”理念

上下齐心共克时艰

下源水库管理所共有三类性质的职工,全额、差额、自收自支人员。多年来,管理所党支部统一思想,直面解决问题,不甩包袱,以发展来解决生存和就业难题,对三类人员一视同仁,同工同酬,确保了单位的稳定和谐。困扰单位多年的退休职工待遇、遗属补助等老上访问题都一一妥善解决。

单位实行财务公开,职工代表参与会审,充分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让大家感到自己就是“大家庭”的一员,每一份付出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大家守望相助,风雨同舟,全员共享发展成果。“水库的一切事都是家事,作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必须担负起应尽的职责。”职工们经常这样说。

干群一心,其利断金。下源管理所全体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始终将“大家庭”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

土坝站位于下源水库上游,负责水库放水总调度。管理站3名职工各司其职,一人巡查渠道,一人调水,一人对接有关工作。该站是调水的第一道闸门,距离第二个站点有11.8公里,水源到达需3个多小时。为确保及时调水到位,土坝站的职工需凌晨4时开闸放水,尽管很辛苦,但是大家把公事当家事,以苦为乐。

郎古山站是下源水库的第三个管理站点,负责辖区内的13公里长的渠道维护,任务十分艰巨,老职工江石忠是坚守在这里的职工。为了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江石忠主动提出不雇请民工,每天一人巡查渠道,独自住在一间简陋的土砖房内……去年7月初,连日暴雨,江石忠半夜巡查渠道,发现一段渠道由于山体滑坡冲毁20余米,大量积水蔓延。他赶忙联系管理所值班人员前来排险……

为了开源节流,挖掘出水库最大的潜力,下源水库管理所重新筹资,启动电站的升级改造,同时,合理收集灌区沿途雨水,科学使用灌区山塘河坝,最大限度发挥灌溉功能,确保下源水库蓄水,保证电站发电效益。

聚力创奇迹,碧波映巨变。几年来,下源水库管理所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不仅将历史遗留问题逐一解决,而且还清所有债务,实现年固定收入万元;所机关及6个下属水管站站房全部更新改造,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职工待遇从水利系统下属二级机构末位提升到上游水平,并且做到全员上岗;通过电站改造,单位具备了良好的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实现持续良性发展。自年起,下源水库管理所在新邵县水利系统考核年年排名第一,多次被评为先进文明单位和先进党支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4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