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雷振梁
文/陈胜乔(林武冲)
熟悉大邵阳历史的人都知道,邵阳市从南宋理宗到民国叫“宝庆府”。当年的“宝庆府”在全国赫有名,到今天,全国不少地方还保留“宝庆”地名,例如北京市有“宝庆会馆”,武汉市有“宝庆码头”,上海、台湾等省市有宝庆路。
那么,邵阳市当时为什么叫“宝庆府”的呢?“宝庆”二字又有何含义?今天,笔者来给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据史籍记载,大邵阳地区于西汉初年置县,最初叫“昭陵”,后改名“邵陵”、“邵阳”(晋朝),之后叫“敏州”、“邵州”(唐朝)、“宝庆”(南宋元明清),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邵阳”。
从西汉初年至今,在将近年里,邵阳市叫“宝庆府”的时间最长,始于南宋宝庆元年(),终于民国二年(),总时长为年。
邵阳市叫“宝庆府”缘于宋理宗赵昀(-)。公元年,他在杭州登基做皇帝,次年改年号为“宝庆”,因他当皇子时被封为邵州防御使(只领衔,未到邵阳赴任),所以他当皇帝后把邵州升为府,改名叫"宝庆府"。
关于“宝庆”二字的含义,有人认为是取“物华天宝,积善余庆”之意。笔者认为不排除有这个因素。皇帝给自己取年号,都会寄予良愿,“物华天宝,积善余庆”符合这个规律。但我们也要看到,新皇帝登基,年号也有庆祝之意。所以,“宝庆”的含义,其中的“庆”是指“庆祝”,“宝”是指“登大宝”(“大宝”在古代是指帝位),合起来就是“庆祝登基当皇帝”之意。“宝庆”的这个含义,其实很多人不知道。
在赵昀当皇帝之前,邵阳市叫“邵州”,它当时的管辖范围比今天的邵阳市小得多,只包括今邵阳市区、邵阳县、邵东县、新邵县、新化县、冷水江市、隆回县等地,那时的武冈等州县与邵州并立。赵昀当皇帝后,宝庆府的区域保持不变,这一状况持续到明朝初年。
明朝及以后,宝庆府的范围扩大,包括邵阳、新化、城步、武冈州、新宁五邑,在此后的多年里,宝庆府无论地域还是人口,在湖南各府州中都是首屈一指。
民国二年(),民国政府废“宝庆府”设“湘江道”,将原来的“邵阳县”改名为“宝庆县”,湘江道辖宝庆、武冈、城步、新宁四县。因此,存在年的“宝庆府”退出历史舞台。
“宝庆”作为县名共存在15年。年“邵阳县”改名“宝庆县”,此后存续15年,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
新中国成立后,原“宝庆府”所辖区域被不断调整、分割,直到年8月29日国务院发函(国函[]83号)才最终确定格局:邵阳市代管1市(武冈市),辖八县三区,即邵东县、新邵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新宁县、邵阳县、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
年7月12日,邵东县撤县设市,新的邵东市由湖南省直辖,邵阳市代管。至此,今邵阳市辖区包括:七县三区,代管2个县级市。
作者简介:陈胜乔,笔名林武冲、宝牯佬,湖南邵东人。现居南粤,业余专注乡土历史文化写作。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