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昌小英
通讯员杨能广
田家少闲月,春耕人更忙。4月19日,新邵县小塘镇马埠江村,毕长相与他的机耕队开着旋耕机下田翻耕。“秧苗已经可以移栽,我们必须加快工作进度。”毕长相说。
毕长相今年32岁,大学毕业后曾在广州工作。虽然返乡还不到2年,但他已成为种田的“好把式”。因经常风吹日晒,皮肤黝黑。
年以来,毕业于湖南商学院的毕长相与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的妻子陈艳玲,在父亲毕国玉的说服下相继从广州回家种田,他们与毕涛、何美凤、李静3名大学毕业生一起组成“90后”种田团,把汗水挥洒在农田。目前,他们水稻种植面积从几百亩扩大到多亩,并实现全机械化、全产业链生产,给当地种粮吹来一股新风。
离城返乡,接过父辈的“种粮棒”
毕长相与陈艳玲毕业结婚后一起到广州工作,毕长相创业开了一家物流公司,陈艳玲在广州一家世界强企业做到了中层管理职位。
“我们发展都不错,爸爸却多次劝我们回家和他一起种田。”毕长相说。
毕长相的家乡小塘镇土地平整肥沃,灌溉便利,是新邵县的“粮仓”。多年来因村民大多外出发展,田土抛荒,劳力短缺,水稻大多种一季。时任马埠江村村党支部书记的毕国玉,心忧村里的未来,想让自家孩子回乡发展,并带动村里更多年轻人返乡。
“老一辈农民老了,生产方式跟不上时代了,种田必须依靠年轻人。”毕国玉说。
年,经不住父亲的“软磨硬泡”,毕长相让陈艳玲先辞职回家试试。在父亲的帮助下,陈艳玲筹资万元,流转土地余亩种植水稻、精品水果,养殖当地特产小塘麻鸭。
当年春节,陈艳玲好友、本村媳妇、湖南农大研究生何美凤,还有毕业于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毕涛从外地回家。3人相聚,陈艳玲向他们分享自己搞种养的经历,邀请他们回村一起创业,3人一拍即合。
年初,3人成立新邵县城山头生态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中稻晚稻亩、黄心西瓜亩,养殖麻鸭1万羽,还开垦荒地亩种植精品水果。
“这年,除水果刚种植无收成,我们赚了30多万元。”陈艳玲说,从那时起,他们更坚定目标,要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
科学种田,开启全产业链粮食生产
年初,“务农3人组”响应国家抓好粮食生产的号召,决定扩大粮食生产面积。由陈艳玲带头成立新邵县食安农牧有限公司,3人追加投资万元,在新邵县小塘、新田铺、巨口铺3个镇共流转土地亩种植水稻。
公司购进农机,开展半机械化生产;陈艳玲、何美凤把母校湖南农大的老师请到现场开展技术指导,找到适合当地气候、土壤,且产量高、口感好的荃优丝苗、银优丝苗等优质水稻品种并试种成功。他们听取教授意见,采用“稻鸭共生”种植模式,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种植。由何美凤负责,成立公司内部实验室,开展水稻重金属、农残、微量元素等检测,严把粮食质量关、安全关。
为提高产品知名度,公司在县商务部门和电商“惠农网”帮助下,对“稻鸭米”进行品牌升级和营销策划,注册“马埠江”、“石马江”商标。
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公司继续在小塘、新田铺、巨口铺3镇增加土地流转面积,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亩。
看到妻子的农业生产越做越大,毕长相也决定回家。他关掉了经营形势还不错的公司,带着7名老乡回家,成立新邵县马埠江农机专业合作社。毕长相夫妻和公司其他股东共同投资多万元,购进旋耕机、插秧机、烘干机、打农药无人机等各类农机36台,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还在本县和周边的隆回县、新化县等地开展农机作业服务。
产粮多了,公司的产业链也逐步拉长:租赁新田铺镇老粮站,维修改造后用以稻谷储存、加工;改扩建大米加工厂,年加工大米能力达1.8万吨;在粮库安装摄像头和粮温传感器,控制储存温度,增加粮食储存时长,大米可以卖到次年6月。
好米进市场,还得勤吆喝。陈艳玲又邀请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工作的好友“川妹子”李静加入团队,帮助开拓市场。李静利用人脉,协助陈艳玲开展产品宣传,打开公司大米在广州、深圳的销售市场。她们还开通淘宝、抖音账号,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去年,公司实现全产业链粮食生产,大米销售收入超万元,稻谷销售收入超70万元,并以种养结合的方式带动周边村户农户每户年增收4万余元,还解决当地余人就业。”陈艳玲介绍。
今年,5名“新农人”继续种植水稻多亩。公司发挥机械化生产优势,帮助周边散户集中育秧、机械耕田、插播、打农药等,并以提供秧苗、统一收购的方式,带动周边其他散户也种植丝苗米0多亩。
“未来3年内,我们计划在小塘、新田铺、巨口铺3个镇打造3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在新田铺粮站加装一条日产吨智能化高科技精米生产加工线,继续做好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带动更多人科学种粮,让新邵的‘粮仓’更丰实。”毕长相和他的伙伴对未来信心满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