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县坪上镇温泉村是个有着余年历史的古村落,因有湖南省第二大温泉井而得名,再加上拥有一批雕梁画栋的古建筑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温泉村及周边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山川秀丽、自然风景怡人。

9月9日,我们“邵阳市骑行游览美丽乡村”团队一行4骑友从北塔新城出发,一鼓作气骑行到新邵资江风光带“宝庆码头”小憩。

然后,沿着风景秀丽的资江“小三峡”一路狂奔,远看峡谷两岸山势险峻,怪石突兀,层层叠叠,峰峦高耸,气势磅礴。近看溪边民居错落,芭蕉溢绿,柳树摇曳,景色迷人,山光水色相映,仿佛骑行在山水画中。

穿过大新集镇,直奔坪上镇境内,顺水而下,进入筱溪峡谷。峡谷两岸,山峰叠嶂,连绵起伏,满目翠绿,天水一色。

大约骑行了半个多小时,雄伟壮观的筱溪水电站大坝展现眼前,一池碧水,十分平静,静得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碧水十分纯清,清得碧绿碧绿,像一面透亮的镜子,远近风物,倒影绰绰;一阵山风吹过,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像画家泼墨,使原来的青山绿水变成景,构成一幅生气勃勃的泼墨山水画。

筱溪水电站位于资水干流中游新邵县坪上境内,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航运、灌溉、旅游、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II)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一座高达98米的大坝傲然雄踞在资江之上,滔滔江水被拦腰截断成碧湖,蔚为壮观。

我们骑行团队跨过雄伟壮观的筱溪电站大坝,穿过沿江公路山洞,温泉村妇联主任张秋来驾驶摩托前来迎接我们。于是,跟随她沿着蜿蜒伸向绿色田野的村道行驶,很快进入由原仓场、石马两村合并而成的坪上镇温泉村。

当我们骑行团队跟随张秋来主任环绕温泉古村落与田园山水风景尽情畅游之后,使我对整个村落的地形地貌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温泉村是一个四面环山的长条形盆地,近处低丘起伏,远处高山耸峙,温泉即在温泉村南端龙船山下,泉水喷涌晶莹剔透,冬暖夏凉,环村庄而流淌,即宗祠门联“温泉抱绕濂溪第”的典故来源。

居民建筑群顺应地势依山而建,与岱水桥河交相呼应。整体走向呈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既有利于夏季通风,又可阻挡冬季寒风侵袭。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山腰向山下层层递进展开。

温泉村宅院前后相连,左右毗邻,巷道狭长、山墙高耸,形成围壁性极强的外部空间形态。古村落层级式布置的院落纵深方向联系紧密,强化邻里联系的同时,简化了污水和雨水排放系统,保障了村落自洁功能的高效性,提高了村落景观的生态性。

温泉村的古建筑,以檐口、院墙为界面的街道空间,与当地常年多雨、日照时间较长的气候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降水及日晒对村民出行的影响,同时又形成风道和景观走廊,连通村落纵向空间,局部调节村落空间小气候,并将岱水桥河的水系景观引入村落内部,与温泉水渠共同构成了古村落的滨水景观。

温泉村整个村落位于群山之间,水资源丰富,水体结构多样,周家院子给排水系统规划细致,由入户井,集水沟、排水渠和水塘组成。整个系统依山就势,合理利用村落原址地形、地貌特征,给排水系统顺应院落肌理,沿院落布置。采用明沟集水、暗渠排放的方式。

每栋建筑的门前,均设一排水沟,此排水沟为一明渠,均为石砌,明沟后为走廊,废水可随这一明渠排向两边用青石铺好的暗渠中。村落的层级式布局实现了村落“自洁”效用,屋与屋之间明沟暗涵相通,排水畅通,形成了良好的自循环系统。

不难发现,传统风水观念及地方习俗,对于村落环境景观的影响深远,其中对“水”的组织与利用是村落整体规划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温泉村中的温泉渠正是这一具有浓郁乡土文化内涵的水体环境景观体系的客观表现形式。

古人选地择居是以《周易》为基本理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要求,指导人们选择和建筑最佳的生存、生活、工作场所。温泉村落选址体现整体到局部、趋吉避凶的风水选址方法。

相传北宋宣和年间,始祖受楚公西迁以前,这里却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南蛮之地。至迁入后,经过周氏先人的改造建设,使这块荒地具有了生机和文化内涵,整个村落的选址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发源于岱山林场金龙山的岱水河,从周家大院西侧流过,因有温泉滋润而常年不涸,灌溉全村万亩稻田,旱涝保收。

遥望大乘山为天然屏嶂,挻拔秀美,气势磅礴,蜿蜒绵亘,资江擦山而过,奔流不息,筱溪水电站拦腰截流,雄伟壮丽,沪昆高铁横跨资江,火车飞啸而过,如蛟龙得意腾飞,春光万里。大自然的神力让人叹为观止,巧妙的构图,天然的秀美,正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让任何一位丹青高手都自叹不如。

我们骑行团队在张主任驾驶电动摩托的带领下,沿着流经村庄的温泉渠道骑行逆水溯源,发现泉水源自岱水河畔的岩石溶洞里,于是,我们一个个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杯灌满狂饮,感觉清澈甘洌。

饮水探究,遥想千年,这清泉是生物之源,当地村民从泉水源头修建这一条长长的水渠,环抱村落大院而过,村民的日常用水和农田灌溉都是这股清泉,源远流长,把原来的荒凉之地变成了沃土良田,把渺无人烟的偏僻之地变成了人丁兴旺的繁荣村落。

我们游览中发现,温泉村古民居均设角门,它是建筑内部空间与村落公共空间的连接与过渡节点。角门两侧以整石雕刻的楹联构成划分为角门与两侧墙体的竖向线条,楹联内容蕴意深沉,是彰显主人社会地位、人文素养、精良品格的物质载体。

温泉村中角门多由石梁、石枋、石槛、石墩组成。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人们利用精美石雕、石刻丰富角门立面装饰,使其与两旁高大厚重的墙体形成有序对比,凸显角门作为连接和划分村落公共空间与宅院私密空间的标志点,在建筑空间组织中的重要作用。角门装饰寓意吉祥,或唯美灵动,极富观赏价值。

张主任带领我们骑行团队参观了位于太祖山与周家大院之间的周氏宗祠。周氏祠堂始建于清咸丰二年,为一座前后四进,两侧厢房的四合院。20世纪50年代末,除原牌楼大门之外,其他建筑被拆除改建。前些年,该村正在按原貌恢复,拟作周氏爱莲文化保护研究基地。历史悠久,雄伟壮观,岁月沧桑,几经修复,现已焕然一新。

周氏宗祠牌楼大门上,有一副石刻对联:“温泉抱绕濂溪第,天马飞腾甪里家。”也就是说,该村岱水河畔那一股巨大的泉水从岩石溶洞里冒出来,沿着水渠环绕村落大院而过,这就是上联“温泉抱绕”的典故来源。周家大院右后方,有两座小石山自田垅中突兀高耸,好似一匹骏马从天而降,故又称“天马山”,这是下联“天马飞腾”的典故来源。“甪里家”指的是秦汉之际隐士周术的故里,他因谏汉高祖刘邦废太子而留名青史。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今我省道县人)所居曰濂溪,世称“濂溪先生”,曾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他为官廉判明断,政与学凸现,是史上廉官文化的代表。筱溪周氏与周敦颐是同族宗亲,所以统称濂溪派,其居所皆称“濂溪第”。周氏宗祠修缮以来,吸引了涟源、冷水江等周边地区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考察,在外工作的人也来此拜谒先祖,极大地弘扬了宗族文化。我们参观周氏宗祠之后,横跨祠堂大门前面的温泉溪流小桥,来到温泉村群众文化中心广场。在广场入口处竖立着一尊刻有“濂溪池”古棕色景观石,广场内设有造型别致的“盛开莲花”人文景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品质高洁,素来被人们所钟爱,有花中君子的美誉。群众文化中心广场一侧还耸立着一座六柱双层翘角“溢馨亭”,“溢馨”二字内涵丰富,广场舞台正面的宣传墙一副楹联:“不向群芳争妩媚唯将清气写风流”诠释着其深刻的含义。张主任带领我们来到周家大院参观游览,周家大院门前面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门前流向远方。周家大院入口八字槽门造型简朴、古朴庄重,石鼓、立柱、额枋、面壁砌筑规整、做工精细,门楣上方有苍劲有力的三个大字“濂溪第”,面壁上左右各嵌入一块精美的石刻浮雕,上面的瑞兽花卉造型饱满、形态生动。张主任特意邀请原仓场村党支书周乐群来给我们介绍有关情况:据考证,周家大院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始迁祖受楚公落担石城时所建,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该院由槽门前厅、后厅、后堂几部分组成,(另有横屋仓楼),总面阔为23.2米,总进深为50多米,槽门位于前厅左前方偏东25度,与前厅之间有石板道呈S形弯曲相连,所有台阶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从周氏六修族谱得知,“迨宋宣和时,肇忠公之子,落担筱溪石城”,现保留在中堂石础的莲花状纹样和造型样式具有明显宋代特征。后经历代翻修,周家大院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该院坐北朝南,前后五进空间,由大门、前厅、中厅、后厅、后堂组成,总进深约50米,立面举架是五柱四瓜。

周家大院全院结构古朴大气,古色古香,雕梁画栋,图案清晰可见,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如遇火险,集水沟和水池内存水亦可作救灾之用。隔沟而立的是前排房屋的后墙,集水沟因地势可宽可窄。建筑内部采光主要依靠穿过缝隙的阳光照明。由于缝隙十分狭窄,只有步廊及堂屋保证基本照明需求,其他房间相对阴暗,照明度不足。

整个空间布局为纵深排列,后四进空间分割所成的室外部分,皆由四根柱子升高、约高于周边屋顶.5米左右的双坡盖顶而成室内空间,既巧妙地把四进空间连成一个室内整体,又巧妙地解决了行走、排水、采光、通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南方地形、气候,空间的处理富有民族艺术特色。院落风格古朴大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教化特征。

据悉,因筱溪周氏与周敦颐是同族宗亲,所以统称濂溪派,其居所皆称“濂溪第”。大门两侧对联“饮温泉水长吟贤哲之书,居甪里家永仰祖宗之德”,整体意蕴既是对濂溪先生及濂溪文化的纪念与传播,同样又是对乡贤文化的间接表达方式,是推崇族人先贤君子光辉事迹的场所标志。堂屋内槽门上方有道光皇帝所赐金匾“节媲松筠”。中堂、后堂依次有“忠孝传家”、“细柳风高”等匾额。

据石碑“周家大院记”资料显示,大院内原有住户居住,随着经济发展,居民外迁新居,住户让出大院为复古之用,现已辟之为集家谱文化、宗祠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为一体的“湘中民俗文化博物馆”教化后人忠厚明理、不忘初心。

周氏家族崇尚耕读、讲究忠厚、注重节操。其家族人才辈出,前厅中厅两侧墙上悬挂着各个时期的先贤人物的优秀事迹,比如受楚公、周来苏等名人传说及革命轶事,大多为祖上成功人士受到的尊荣恩宠、歌功颂德等内容。展示周家后人耕读传家、人才辈出的家族传统。一来是为纪念、表彰这些乡贤烈士,二来是凝聚人心、教化后人。

温泉村民风淳朴,历史悠久。在中厅两侧的五六间房屋内,按照古民居原有布局,整洁有序地陈列着多件农耕生活用具,包括炕桌、雕龙床、陶制茶壶、煤油灯、老式香炉、木工钝刀等,种类繁多,移步换景,犹如跨越时空,走进了农耕时代!

温泉村的古建筑不是一处两处,而是多处;不是一座两座,而是十几座之多。参观游览温泉村张氏宗祠,令人叹为观止!

张氏宗祠于年始建,建筑面积平方米。砖木结构,单檐悬山顶,马头封火墙,木架为穿斗式,四周的大小门框和墙基、阶基全部用青条石、石门框,门楣、门额上都阴刻各种花纹图案。中堂、后堂的墙上有文字,中堂与后堂之间的过廊墙有书写的对联和画,保存基本完好。

牌楼,牌楼是祠堂的核心建筑,也是古代人民的建筑艺术精华,正中大门上方龛青条石,青条石上阴刻楷书“张氏宗祠”四个字,下来就是古代宗祠的主题词:“精忠报国,孝友传家”,大门为半圆拱门,门框上阴刻楷书对联:“妥先灵于勿替,垂后裔以无疆”,字体端庄,笔锋挺拔。

戏楼,又名“迎天阁”。攒尖顶,“文革”中拆毁,原物只有8个雕花柱础,年修复。天井,用青条石铺建,左右两边为两层的厢房,二楼出走廊,雕花栏杆。为本族有名望的人看戏的场所。

张氏祠堂,左右厢房各四室,每室的窗子都是花格窗,民族气息浓郁。中堂,又名“亲亲堂”,过去挂有“亲亲堂”匾额,为族人聚会议事之所。穿斗式结构,穿坊上均有雕花,工艺精细。左右两侧砖墙内侧书有“整齐,严肃”四个大字,八个坚实的柱基,对称造型,上刻各种花草动物、有猿猴攀果、白兔觅食,有雄狮山中吼、花鹿几回头,有猛虎穿林,蛟龙腾雾,有麒麟望月、鱼虾戏水……

张氏祠堂所有雕刻构思别致、想象丰富、形象逼真,充分说明我国古代民间石雕的博大精深。中堂与后堂之间设天井,青石板铺就,正中位置有一直径80厘米,深8厘米的圆形镂空石雕,呈浅池状,内雕有翱游之鱼、龙、虾,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此种构思是讽时代鱼龙漫衍之变幻莫测,还是嘲社会鱼龙混杂之良莠?只能留给世人去评判。

张氏祠堂的后堂,又名“敦伦堂”。陈列着张氏先祖塑像和各代先祖牌位,是后人祭祀先祖的场所。穿斗式建筑,粗大的柱子,造型精美的柱础,令人倍感雄伟壮观,古朴肃穆。

后堂东西墙上书有45*05厘米大一个的“孝弟”、“忠信”四字,朴实苍劲、落落大方,方显书法者的虚怀若谷、潇洒无拘的品性。

张氏祠堂的后堂两侧过去为花栅和鱼池,花栅、鱼池已不存在,只有墙垣依旧。年维修时新盖额瓦,变为耳房。两侧墙上也有字画,壁画已模糊不清,但联语尚在,横批是“志不在此”,对联各少最后一字,但尚可根据内容猜得出来,上联是:“欲向源头探活(水)”,下联是:“常临池面悟真(知)”。

建筑装饰是形成特定建筑风格的重要手段,温泉村古村落中建筑装饰手法丰富,其中精美的当属窗棂、木梁、木坊上的木雕和角门处石梁、石枋、石墩上的石刻、石雕了。

堂屋大门作为建筑物核心入口,其设计极尽精致。大门采用半镂空构造,大门上半段与两旁同高的窗扇镂空雕饰有细腻图案。雕饰图案题材多样、线条质朴、造型细腻、风格沉稳或飘逸,花鸟人物栩栩如生。堂屋门下部在完整的门板与实体侧墙上,饰有雕刻精致,富有情趣的连环浮雕,与上边镂空雕饰之间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为堂屋大门增添了层次感,使上部镂空门扇更显空灵娟秀。

张氏祠堂的石墩雕花精美,且图案不重复,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更值一提的是,在张氏宗祠的石雕在天井中,既无泉水供给,又不须人工注水,让鱼龙在水中安然无恙。如此神奇的杰作,真是美轮美奂。

天井两侧有过廊,过廊壁上有行草对联,绘有水墨壁画。东侧的对联为:“满座清淡挥麈尾,一瓯香茗涤诗脾”。西侧的对联为:“偷闲描就迂倪画,随意学来韵彩书”。古色古香的壁画、龙飞凤舞的楹联,历经一百多年的沧桑,完好无缺,实为难得。

星转斗移,岁月变迁。如今岁月的苔藓已爬上宗祠古老的山墙,瓦楞间的野草在秋风中摇曳,虽然刚经过修葺,斑驳的门面添了亮色,但仍然掩饰不了它历经沧桑的痕迹,而新镌刻在第四进穿堂墙上的“传世族规家训”,却与当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家国情怀合上了拍,“和睦宗族邻里,实行诚信道义;孝顺父母长辈,讲究善良正直;重视教育学习,务必勤劳节俭;弘扬百忍遗风,努力发家创业”。

老罗写作与摄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