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胡荧在湖南,有11个市州的33个县(市、区)在省与省接壤的地方建有所学校。这些“边校”曾面临因生源减少而萎缩的“阵痛”,却也在时代变迁中得以“重生”。从9月7日至今,本报联合新湖南客户端湘学频道共同推出“边校十年路”系列报道,生动地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边校”在条件改善、文化传承、教学改革、共建共管等方面的发展路径,用“深度报道+短视频新闻+记者手记”的形式,呈现出湖南教育欣欣向荣的新画卷。报道刊发后,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等多家媒体先后转载。连日来,这组报道在社会各界引发热议。记录奋进路上的教育故事《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是“边校十年路”系列报道的开篇之作。报道出来后,石门县教职员工转发朋友圈,纷纷留言点赞,当日点击量就突破“10万+”。石门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世辉表示:“记者鲜活的描述、接地气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安溪完小巨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石门教育的缩影,更是全省教育巨变的真实写照。”“报道出来后,既有自豪感,更有责任感。”石门县罗坪乡中心学校校长葛相刚告诉记者。报道《那船那校那群娃》《一校连湘桂瑶乡书声脆》是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展现。花垣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邓显伟动情地说:“坐落在湘黔边的磨老小学,是连接着两省人民友谊的桥梁,托负着三乡七寨人的教育梦,充分彰显了教育推动民族团结的积极作用。我们将继续用心用情,办好这所小而美的学校。”作为教育的有益补充,读者从《悠悠芦笙曲融融侗乡情》报道中,看到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在这所乡村学校里蓬勃发展,更在青少年心中“种”出了文化自信。《黄土地上“种”教育》报道刊发后,攸县鸾山镇漕泊小学校长张发良的朋友圈火了,老师、家长纷纷为学校践行的劳动教育和张校长点赞。三年级学生刘誉坤的妈妈有感而发:“这群孩子是幸运的,有幸遇到这样一位博学务实的校长,这段求学经历弥足珍贵。”报道《舞蹈队里的青春与梦想》中展现的岩前中学是浏阳市边界学校的典型代表,更是浏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动写照。浏阳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潘志强说:“这组报道以小视角呈现大主题,以小故事折射大时代,记录了奋进路上的教育故事。”从这些边校中获得力量洞口县委宣传部办公室负责人尹冰是《科教新报》的老读者了。“在众多报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花垣县磨老小学,作为一所与贵州接壤的苗寨村小,正是因为有贵州籍校长任达兵、湖南籍校长龙林刚默默无闻的共同接力,实现了乡村教育的薪火相传。”“从这一系列作品中,可以清晰看到记者们对教育的一腔热情、一片真情。”攸县教育局办公室秘书李晓岚为这组报道点赞,每一篇都是精品力作,生动记载了湖湘教育特别是乡村学校近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组可以反复品读的作品。”新邵县教育局督导室工作人员刘纪新表示,《科教新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