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谷英古村AAAA

推荐1

位于岳阳县张谷英镇,因人而得名。村内有聚族而居的一组古建筑群,建于明清时期,占地1万多平方米,大小房屋多间,有“江南第一屋场”、“天下第一村”之称。天井连天井,厅堂要堂,浑然一体,屋宇绵延,檐廓衔接,睛不曝日,雨不湿鞋,展现出我国传统民间建筑的特点和古朴的民俗风情。绿草茵茵,小溪淙淙,柳絮飘飘。两只梅花鹿,口衔灵芝草;八匹膘肥体壮的骏马,或悠闲吃草,或恣意嬉戏,或卧地休息,或回眸招侣;一只小鸟在地上自由地觅食。这就是岳阳张谷英古建筑群内的浮雕《八骏图》。奇妙的构思,老练细腻的刀法,生动地刻画了一派“刀-入库,马放南山”的古代和谐社会景象。张谷英的浮雕远不止《八骏图》呢。五进堂的华板、柱、椽、斗拱、檐,天井上方四周屏门隔扇、窗扇及下方栏板、梁、枋,厢房内台、凳、桌、椅、几、案、床、箱、橱、轿等,都巧妙地镶嵌了千姿百态的木雕。走进张谷英古建筑群,你便走进了一座民间木雕的圣殿。

2、荆坪古村AAA

推荐2

要想体验古村农家乐,位于怀化市中方县中方镇的荆坪古村是首选。荆坪古村位于中方县中方镇舞水河西岸,距怀化市区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古文化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有关史料记载和文物部门考证,该村战国时是牂牁古国之都且兰古城,汉代为舞阳县址,唐宋为溆州城址。年著名考古学家吕遵锷先生对荆坪新元遗扯进行考证,发现5万年前就有人在此生活,认定为旧石器遗扯,填补了我省无旧石器记录的空白,并命名为“舞水文化”。村内现有祠堂、古驿道、伏波宫、文昌阁、节孝坊、唐代古井、水文碑、龙凤桥、观音阁、五通神庙和旧、新石器时代遗扯等20多处古文化遗址。荆坪古村农家基本都是由一个个小院落组成的明清建筑群,现有20多处古文化遗迹错落有致,与周边山水田园相融,给人朴素内敛之感。村里更有唐朝古井、明代城墙、清人故居,加之千年夫妻树、古代石鱼,可以让你充分领略历史的厚重、古村的恬静。潘氏宗祠建于明末清初,虽历经风雨,依然造型典雅、古色古香。

3、惹巴拉土家古村

推荐3

在土家语中,“惹巴拉”意即“美好和美丽的地方”。惹巴拉土家古村寨景区,位于龙山县苗儿滩镇的捞车河,由捞车、惹巴拉两自然村寨和梁家寨组成,属于苗市商周文化大遗址的一部分。惹巴拉集结了众多的土家古村落,许多土家古民居都镶嵌在这里,是武陵山区古朴、原生态土家文化保存得最为完善,最为活跃的唯一地域,被民俗学家誉为“土家族原生态文化的天然搏物馆”、“中国土家第一寨”。惹巴拉土家古村寨依山傍水,渔舟唱晚,民风古朴,如荷叶般安卧在山水之间、田园之间。这里如今仍保存着原始古朴的明清街巷,风格独特的土家吊脚楼,以及古老的摆手舞、茅古斯、咚咚喹等灿烂的民族文化。静谧祥和的明清古镇,古道热肠的土家民风、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凝成一幅古风盎然的风俗画,一首意蕴隽永的风情诗。捞车村地处洗车河与靛房河交汇区的捞车古村由捞车、惹巴拉、梁家寨三个自然古村寨组成。洗车河、靛房河交汇后统称为捞车(太阳)河,三河状如“人”形,若视捞车为一点,三河一寨构成了一个“太”字。整个古村呈“八卦”形状。该村地势为河流冲积坝,四边群山环绕。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4、三甲古村落群

推荐4

三甲古村落群位于涟源市蓝田城区西南约四公里处,与新邵县、冷水江市毗邻,湘黔铁路、国道线、娄涟高等级公路和娄星高速贯穿全境。年2月三甲古村落群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中世业堂和红旗居民点于年初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甲古村成名于宋高宗绍兴年间,相传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境内遗存有百余座明清时期的青砖青瓦庭院,最早的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有“世业堂”、“于时处”、“一德庄”和“梁氏宗祠”等50多处,另有五岳寨的抗日战壕和大跃进时期的红旗居民点两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曾是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地下支部做活跃的地方之一,现仍存六处革命遗址。抗战时期省会长沙曾有八所中学迁址于此,一时人文慰起,盛极一时。三甲古村落的建筑极具人文特色,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集建筑、书法、楹联、雕刻、民俗等多重文化元素之大成。古建筑保存完好,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荷叶水库等自然风光怡人,金竹餐饮文化独具特色,交通十分便利。

5、上乔古村

推荐5

上乔古村位于临武县县城北25公里,北距麦市乡政府不足5里,族姓郭,其始祖郭妥公,糸唐代汾阳郡王郭子仪十九代孙,南宋官任临武,定居乔溪(今上乔村)。村落呈园形,依山半坡台阶式,座东南朝西北,占地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有古建筑多栋。呈网络迷宫格局结构,以纵、横、交叉台阶式井字形或散形排列,依山半园坡式,由上而下排列或组合。村中内外巷道全部用青石板铺设,水沟交错连贯有序。村中有清代古建多栋、民国建筑多栋,除6栋祠堂、庙宇、祖厅等公益建筑外,其余为古民居,大部份古建保存尚好。古建筑分为群体连贯和单体组合两类。群体以上下厅、天井、对称式和庭院三合式组合,多为祠堂、祖厅、大宅三至五栋连贯结构建筑;单体为单立式、并排式散形组合。古建为青砖墙体,硬山顶或马头墙硬山顶,小青瓦,青石围角和石砌门坎,四墙三间、三墙二间不等。古建筑大门两边侧墙都有石灰抹墙永久性诗词对联,内部结构多为木柱梁架、窗式隔房、木楼板下吊顶棚不等,大小窗户、神台、隔门、檐翘梁等木质结构多为木雕花卉、动物图案和外部檐下墙壁书画、花卉石灰浮雕图案装饰。古建筑青石围角、门坎石、天井石都有浮雕八卦、动物图案石刻。

6、金山古村

推荐6

金山村位于汝城县土桥镇,距县城东7公里处,辖区面积5.6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金山”村的“金”在古代是“荆棘”的“荆”,后来通过金山村民众的辛勤劳动,变“荆棘”之地为金银膏腴之地,“荆棘山”由此也改名为“金银山”了。金山村现有人口2多人,居民主要以叶、卢、李三姓为主,在1平方公里面积范围内分布有古祠堂6座。其中叶氏家庙(敦本堂)、卢氏家庙(叙伦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家庙(陇西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村由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金山花卉基地是龙腾集团年依托金山厚重历史文化的古祠堂群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全资投资的全自动、智能化红掌种植基地。基地占地亩,是汝城县政府在土桥镇做强农业支撑产业、做美生态环境、做精旅游元素、做深文化底蕴、提升管理服务、融合发展三大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的示范项目。金山荷花基地我们所看到的多亩金山荷花基本均为食用莲,品种为广昌太空36号莲。所有的种植工作均是由政府组织50位专业人员进行播种施肥。

7、黄溪村古建筑群

推荐7

黄溪古民居主要分布在三个自然村,即:大院子、黄溪园、新屋场。共有窨子屋多栋,总面积35多平方米,其中大院子规模最大,面积最宽,共有窨子屋余栋(部分已拆旧建新),面积达多平方米,高墙围立,青瓦灰墙,楼阁飞檐,青石板铺路,井字排列,横五竖七条街(弄)道,“正弄子”为主道,长米,宽1.7米。整个建筑设东南西北四道大门,内弄要卡设若干小大门,门两边均设观察眼和枪口,院子中央特建有雄伟的“十楼”(即10层小楼),供观察、报警之用。有古庙、库铺、客栈、茶馆、作坊、学堂、民居等,民居为主。窨子屋内,清代、民国初期的门匾、横联、石雕石刻、壁画题字、门窗木雕等,随处可见,雕工精致,式样各异,令人叹绝。窨子屋一般为两进两层,也有六进二层不等,主大门多为“八字大门”,雄伟壮观。屋内设正房、厢房、中堂、茶堂、厨房、杂屋和天井(1至3个)。大门楹联有“四知堂”、“清白家风”、“宏农衍庆”、“关西别墅”等等。窨子屋的主人多为豪族显贵的明、清、民国期间的遗老、进士、太学生、秀才、监生、官吏和职员等。当时黄溪四周道路上都设有“下马岩”,凡进出路过黄溪的官吏,在下马岩以内要步行,即“文……[详细]

8、石泉村古建筑群

推荐8

石泉村是三塘胡氏家族聚居地,因“胡氏先祖淑政公号石泉”,故村以其号名之。现在村内的大部分古建筑建于清末,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村落以清代建筑为主,民国“欧式建筑”自成一派,建筑形式保存完好,村落内部特色较强,功能布局精巧,外部形成独特的村落布局,可观性较高;聚落式的格局使得村落自成一派。古民居内部朴素无华,十分内敛。附属在建筑上的装饰物则是石泉古民居的精髓,门坊、石额、墙裙、梁柱、窗棂和门楣上,都有精美的雕饰,人物鸟兽栩栩如生,山水花卉妍秀多姿。村口最打眼的六幢民国时期欧式风格的建筑,恰好围成一个院落,这里曾是“湘南王”胡凤璋的住所。胡凤璋曾任蒋介石国民革命军第一游击中将司令、汝桂警备团团长,是湘粤赣边界武装力量最强的土匪。传说中他“有六个老婆”,所以在年修建住宅时,6幢规模相差无几,且单独成栋,以前都有走廊相通。

9、宝镜村古建筑群

推荐9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宝镜村是一个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据《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名录》记载,因其“村前有田峒,有一井塘水清如镜,可食饮,又能灌田,故名宝镜。”据宝镜《何氏族谱》记载,宝镜先祖何应棋,怡情山水,性喜遨游,于清顺治年间由道州溯沱水、冯河而上,见该地风俗淳厚,土肥水美;遂挈家人于此建宅定居,繁衍生息,距今年。宝镜古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占地80亩,由9井18厅组成,共间房,俗称“三堂九井十八厅,走马吊楼日晒西。”整座建筑群为砖木结构,以青石、青砖、青瓦建成。院内屋字俨然,重楼翘檐,雕梁画栋;院外古木参天,树龄在四、五百年间者,达百余株。有“松林淡月”、“槐社夕阳”、“虹桥锁翠”、“螺岫浮岗”、“响泉逸韵”、“珠塘漾碧”、“宝塔酣青”等宝镜八景,堪称人间仙境。近年,到古村观光的游客日增。年,海燕电影制片厂在此拍摄过电影《多喜之家》;

10、阳山村古建筑群

推荐10

阳山村位于桂阳县正和乡境内,距市里30公里,经高等级公路、郴仰公路与万华岩、仰天湖形成旅游金三角。村落因依骑田岭(古称阳山)而得名。这里青山环绕、秀水萦回,颇类《桃花源记》所述之境界。自明初迁始祖而定,子孙繁衍,聚族而居,已逾余年。村落始建于弘治年间(年),成于康乾盛世,而盛于道光年间。占地万余平方,现存古建筑60余栋,五千平方。村落座型北朝南,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小溪流贯全村,谓之“金带环抱”。房屋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屋檐飞翘、雕梁画栋,在通风、采光、排水、防火处理上独具匠心。壁檐彩绘,木雕石刻,精致素雅,栩栩如生,历数百年沧桑而不毁,实属罕见。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地人合”结构上体现儒家“中和”思想,是民俗文化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