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推进高质量发展
中共新邵县委员会新邵县人民政府
新邵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取得明显成效。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户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年提前一年实现有质量的脱贫摘帽,先后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
在扶贫产业上,重点打造“一篮果、一杯茶、一副药、一枝花、一壶酒、一只鸭”等农业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特别是建立防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设置防贫保障线,对因重病重灾等特殊原因引起的低于防贫保障线的脱贫户,纳入防贫帮扶范围,确保无一人返贫致贫。
跳出扶贫抓扶贫,构建新邵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全县园区发展势头强劲,“”工程升级版标准化厂房建设完成万平方米,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新邵;全域旅游欣欣向荣,成功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森林县城,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
脱贫摘帽后,新邵县将继续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十四五”时期,新邵将努力建成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中医区域医疗(康养)中心“二区一中心”,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大美湖南之心”。
新邵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突出抓好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奋力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湖南之心”绘新图
——新邵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新邵县严塘镇白水洞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通讯员摄
导读
新邵县始终坚持以扶贫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升“民生指数”为目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如今,全县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名贫困群众如期脱贫。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肖霄
通讯员肖斌辉罗小成
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勾勒出白水洞大峡谷的绝美轮廓,大同福地、岳坪峰国家森林公园等一道道风景,将新邵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龙山脚下,资水之滨。地处湖南省地理几何中心的新邵县,素有“湖南之心”之称。8年精准扶贫,该县始终坚持以扶贫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摘“穷”帽,拔“穷”根。如今,全县户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新邵迈出铿锵有力的脚步。
夯实基础保民生
新邵县以提升“民生指数”为目标,将群众最关心、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第一抓手,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奋力改变旧面貌。
每年3月,坪上镇清水村漫山遍野盛开的野樱,令过往游客啧啧称奇。
“从清水村到竹山村,有4公里‘无人区’,现在也通了公路,那一段的野樱开得最讨人爱。”清水村党支部书记张春生说。
清水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年以来,在新邵县委、县政府支持下,该村科学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规划,相继开展公路改造、村部重建、房屋“穿衣戴帽”、修整河道等工程建设。
(年7月23日,酿溪镇大塘社区召开公德教育院落会。通讯员摄)
如今的清水村干净整洁,公路通到每家每户,风景美丽怡人,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
年以来,新邵县投入12.58亿元,建设村组道路公里,实现个村(社区)个组道达标,行政村%通客车;投入5.09亿元,建设通讯网络,实现行政村网络全覆盖。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3.43亿元,建成千吨万人集中供水工程4处、城乡一体化工程1处、管网延伸改造工程8处、单村及分散工程处,解决了34.5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龙溪铺镇梅岭村山多耕地少,“行路难、灌溉难、吃水难、住房难”4大难题制约该村的发展。近几年来,驻村帮扶工作队带领群众,投入扶贫资金15万元,清理河道5公里,解决了50亩水田经常被淹的历史难题,提高村民种粮积极性。修建水渠、机耕道、沿河公路,投入60余万元对10个村民小组饮水工程进行提质改造。村里每年还拿出10余万元,给全村老百姓买医保和老年人意外伤害险。年,全村户贫困家庭实现脱贫,梅岭村高标准退出贫困村行列。
产业扶贫稳增收
清明过后,严塘镇白水洞村烟雨蒙蒙。村民住宅统一规划设计,景观式院落赏心悦目,小河流水、鸟语花香,在薄雾中仿佛一幅山水画。
白水洞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临近国家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白水洞景区,安置严塘镇白水洞和龙脊两个村户名贫困村民。
安置区建筑风格统一,外观为传统仿古建筑风格,外墙装饰仿古防腐木和钢架雨棚,屋顶为小青瓦坡屋顶,特色鲜明。村庄周边是3公里长的景观河流,沿河栽种了桃树、杨柳等景观植被,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实现旅游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
(陈家坊镇塘垅田间学校,村民在学习新型育秧模式。通讯员摄)
近年来,新邵县按照“搬得出、有收入、稳得住”原则,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旅游开发、移民避险搬迁、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打造16个有品位的集中安置点,完成易地搬迁户人。
“每天就在楼下上班,很方便。开销少,孩子读书还有补贴,生活轻松多了。”在严塘镇常兴鞋业车间,搬迁户牟思思笑着对记者说。以前“靠山吃山”,如今搬进距县城只有20分钟车程的新家,在家门口扶贫车间上班,牟思思十分满足。
筱溪国家湿地公园域内的小塘镇马埠江河段,成了鸭子的乐园。
近年来,小塘镇全力做好“小塘麻鸭”文章,成立以“鸭”为龙头的新邵县城山头生态农业合作社及湖南呱呱叫食品有限公司等数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小塘麻鸭”已被列入湖南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全县农户年养麻鸭超过万只,受益人口达7万人,人均增收余元。
为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新邵县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不断拓宽困难群众就业和增收渠道。投入产业扶持资金3.97亿元,重点打造一枝(玫瑰)花、一副(良)药、一杯(桂丁)茶、一只(麻)鸭、一壶(黄)酒、一篮(蔬)果等“六个一”农业产业,筛选出重点帮扶企业35家,采取委托帮扶、直接帮扶、股份合作帮扶等方式,带动10万余名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筑牢返贫“防火墙”
“以前先要到村里打证明,再去找乡政府、县扶贫办、县医保站……一趟趟跑下来,至少要一个星期。现在吃一顿饭的工夫就能办成,而且花钱少,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日前,新邵县潭府乡跃进村村民朱了英在县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中心大厅,为女儿办理住院结算报销后,感慨地说。
年,新邵县率先在邵阳市推出贫困住院患者“一站式”结算服务模式,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特惠保”全覆盖、“先诊疗后付费”全覆盖,新建村卫生室个,改扩建个,完善健康扶贫机制。
(新邵县大新乡上楠村村民采取山林放养的方式养殖只土鸡。帮扶队采取消费扶贫的方式全部收购。通讯员摄)
“医院每年会邀请医疗专家和骨干医护人员前来义诊,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诊疗,健康得到保障,不用担心因病返贫。”潭府乡小团年村党支部书记刘苏勤说。
小团年村有一至四级残疾人28人,大多因病致残。由于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村民看病难。年3月以来,新邵医院驻村帮扶,一手治贫,一手治病。
该院将在政策范围内基本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10%,大病起付线降低50%;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优惠政策、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医疗救助报销等医疗保障政策落实落细。
为筑牢返贫“防火墙”,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县扶贫办将边缘户纳入扶贫小额信贷范畴,积极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边缘户发展增收产业项目。县农业农村局将边缘户纳入生产经营技能培训范围,增强边缘户生产经营创收能力。目前,已对全县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监测对象进行15期技能培训。
对处于贫困边缘的低收入户和人均收入不高不稳的脱贫户,县财政每年统筹整合0万元,设立防贫保障救助基金,设置防贫保障线,对低于防贫保障线的纳入防贫范围,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帮扶。
通过加强返贫致贫监测,开展一系列针对性帮扶,新邵县建档立卡系统原有脱贫不稳定户户、边缘易致贫户户,去年底已全部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帮扶故事
最是情深暖山乡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肖霄
通讯员胡正加
连日来,邵阳市档案局驻新邵县潭府乡财树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曾卉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进行农村房屋不动产登记。
年以来,曾卉先后在寸石镇寸石村和潭府乡财树村驻村帮扶。作为邵阳市直机关连续扶贫时间最长的女干部,也是最年轻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曾卉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年7月,财树村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村民踊跃发言,感谢曾卉这几年的辛勤付出。“曾书记是来我家最多、和我说知心话、宣传政策最多的好干部。”村民石太平激动地说。刘佐香说,在她丈夫、女儿同患癌症、双双去世的那段悲痛日子里,是曾卉送政策、送关怀,令她终生难忘……
投身扶贫工作以来,曾卉变成不顾家的“女汉子”,克服重重困难,日夜奋战在扶贫一线。
曾卉的母亲身患癌症,从年初转为晚期直到年去世,作为独生女的她没有请过一天假去陪护,这成了她心中最大的遗憾。
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高强度工作运转,曾卉多次病倒。年12月,已带病坚持工作两周的曾卉高烧不退,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然而,她挣扎着起来,对村医说:“帮我打一针退烧针吧,还有好多工作等着去做呢。”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干脆把中药罐子带在身边。
在驻村帮扶中,曾卉充分发挥档案部门工作优势,将所有贫困户的相关资料完整归档上架;中央、省、市、县有关扶贫工作文件资料都分门别类,整理归档余卷。两个扶贫村的精准扶贫档案成了全县乃至全市的样板。
“这段艰苦而光荣的帮扶岁月,让我快速成长。现在习惯了村里的生活,回到城里反而有些‘水土不服’。”曾卉笑着说。
脱贫故事
昔日贫困户如今当“厂长”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肖霄
通讯员何杰锋
4月17日,新邵县雀塘镇合兴村易地扶贫安置小区旺盛制衣厂,负责人何旺盛向员工讲解操作技巧和生产要求。
今年44岁的何旺盛是雀塘镇崇山村人,当地田土贫瘠、自然环境恶劣,何旺盛家境窘迫。年,何旺盛和石招良结婚后,辗转在株洲、邵东的服装厂打工。但家中父亲重病,又有小孩要抚养,生活压力大。年,何旺盛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一个有手有脚的大男人,怎么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负担呢?”从那时起,何旺盛发誓甩掉穷帽子。
年,何旺盛工作过的一个服装厂负责人找到他:“我这里需要一批T恤半成品,你能不能找到货?”
何旺盛心想,T恤半成品制作并不难,只要有原材料和缝纫机。与其做中间人,不如自己想办法把这个单子做下来。可工厂开在哪里呢?何旺盛犯了难。
当时,正值雀塘镇合兴村易地扶贫安置小区完工入住,刚搬到这里的何旺盛转念一想:“这里场地开阔,临近高速出口,劳动力又充足,加工厂建在这里不会错。”
于是,何旺盛借了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又找亲友筹款,在安置小区租了4间门面,开了“旺盛制衣厂”。办手续、招人马、买设备,一个多月后,生产车间建起来了。
年9月,工厂正式投产。随后,第一批10多万元的订单顺利完工。年,旺盛制衣厂销售额有多万元,最多的时候请了50多名工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2名。
“制衣厂的工人大多住在易地扶贫安置小区,下楼就能上班。”何旺盛说,工人人均月收入元左右,一年增收3万多元。
“只要有货做,有人做,勤快做,工厂就能一直发展下去。”对未来,何旺盛信心满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449.html